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我是袁术袁公路 > 第36章 袁绍献谗计,董卓掌大权

第36章 袁绍献谗计,董卓掌大权

    中平六年(189)七月,炽热的暑气笼罩着洛阳城,而朝堂之上的气氛,却如暴风雨前的压抑沉闷。大将军何进,在取得一系列权力斗争的胜利后,本以为能稳坐朝堂,掌控大局,却未曾料到,宦官势力犹如盘根错节的荆棘,依旧棘手难除。


    此时,中军校尉袁绍向何进献上一策,力主尽诛宦官,以绝后患。袁绍身姿挺拔,神情坚毅,侃侃而谈:“大将军,宦官之祸,久矣!他们蒙蔽圣听,扰乱朝纲,如今更是对您的权势虎视眈眈。若不彻底铲除,恐生大患。”何进微微点头,深以为然。于是,何进进宫面见何太后,言辞恳切地请求尽罢中常侍以下诸宦官职,改以郎官补替。


    何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神色略显犹豫。她轻抚鬓角,缓缓说道:“兄长,宦官在宫中侍奉多年,也有其可用之处。况且骤然罢黜如此众多宦官,恐生变故,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何进心中焦急,却又不便强行劝说,只能无奈告退。


    何进出身贫寒,因妹妹成为皇后而骤然显贵,虽在朝中威望渐高,手握重权,但面对宫中宦官势力,内心深处仍存敬畏忌惮。这并非无端畏惧,宦官们在宫中经营多年,耳目众多,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何进深知,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乱。因此,虽有心铲除宦官,却在行动上犹豫不决,致使此事久拖未决。


    袁绍见何进如此迟疑,心中焦急万分。他再次进言:“大将军,如今局势紧迫,若不果断行事,恐错失良机。太后不肯听从,莫不如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以强大的武力胁迫太后同意,如此一来,大事可成。”何进皱着眉头,陷入沉思。他深知此举风险巨大,外兵进京,犹如引狼入室,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混乱。但环顾当下局势,似乎又别无他法。在袁绍的再三劝说下,何进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召前将军董卓进京。


    主簿陈琳听闻此消息,大惊失色,急忙求见何进。陈琳身形消瘦,目光炯炯,言辞激昂地说道:“大将军!万万不可召外兵进京啊!您如今身居要职,手握重兵,铲除宦官不过是举手之劳。只需当机立断,一声令下,便可将其一举歼灭。可若召外兵进京,犹如开门揖盗,董卓乃豺狼之人,生性残暴,野心勃勃,一旦进京,必定会扰乱朝纲,祸乱天下。那时,局势将彻底失控,大将军您悔之晚矣!”


    何进心中一凛,陈琳所言并非毫无道理。然而,此时的他,已被铲除宦官的执念蒙蔽了部分理智,心中仍存侥幸。他摆了摆手,说道:“陈主簿,你的担忧我明白,但如今太后不肯听从,若不如此,又该如何是好?”


    侍御史郑泰也赶来劝谏:“大将军,天下初定,百姓渴望安宁。董卓之军,军纪松散,一旦入京,烧杀抢掠在所难免,必将引起民愤。而且,四方豪杰若见董卓因进京而获权势,恐怕会纷纷效仿,届时天下大乱,汉室危矣!请大将军三思啊!


    尚书卢植也忧心忡忡地进谏:“大将军,宦官之患,固然要除,但绝不能以牺牲国家安稳为代价。您应凭借自身威望和实力,巧妙布局,而不是借助外兵之力。董卓其人,反复无常,实不可信。”


    然而,何进此时已听不进任何劝告。他觉得自己已无退路,召董卓进京或许是唯一能迫使太后同意铲除宦官的办法。他固执地摇了摇头,说道:“诸位不必再劝,我意已决。董卓虽有隐患,但只要我能掌控局势,必不会让其肆意妄为。”


    中平六年(189)八月,何进自觉时机已到,再次进宫面见何太后,言辞更为激烈地请求尽诛诸宦官。他声泪俱下,痛陈宦官之害,试图打动何太后。然而,他并未察觉到,中常侍张让、段珪等宦官早已安排人手,在暗处偷听他们的谈话。


    张让,身材矮小,眼神阴鸷,听完何进的谋划后,脸色愈发阴沉。他与段珪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段珪低声说道:“何进这是要赶尽杀绝啊!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先发制人。”张让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对!矫诏召他进宫,趁机将其杀掉。”


    于是,张让等人伪造了何太后的诏书,派人前去召何进入宫。何进接到诏书,虽心中略有疑虑,但仍认为是太后回心转意,便毫无防备地进宫。刚踏入宫门,隐藏在暗处的宦官们一拥而上,将何进团团围住。何进还未反应过来,一把利刃便刺进了他的胸膛。他瞪大双眼,满脸的难以置信,最终缓缓倒下,鲜血在冰冷的地面上蔓延开来。


    何进部将吴匡等在宫门外焦急等待,迟迟不见何进出来,心中顿感不妙。当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吴匡怒发冲冠,大声吼道:“宦官竟敢如此大胆!我等定要为大将军报仇!”于是,他与中军校尉袁绍等带领士兵,手持兵器,奋力斫击宫门。士兵们个个义愤填膺,呐喊声震天,不多时,宫门便被攻破。他们又纵火烧南宫宫门,熊熊烈火冲天而起,照亮了整个夜空,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


    袁绍率领士兵如猛虎般冲入宫中,见宦官便杀。宦官赵忠等人猝不及防,被袁绍的士兵斩杀。张让、段珪等见势不妙,急忙劫持少帝刘辩,连同太后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袁绍等人乘胜追击,关闭宫门,展开了一场对宦官的大清洗。宫中惨叫连连,宦官们四处逃窜,却无处可躲。这一场杀戮,死者多达二千余人,东汉以来猖獗近百年的宦官集团,在这场血腥的冲突中,几近覆灭。


    张让、段珪等人劫持着少帝刘辩等人一路狂奔,逃至小平津。此时,他们已是穷途末路,身后袁绍等人的追兵步步紧逼。河南中部掾闵贡,身材魁梧,手持利刃,带领着士兵追了上来。他大声喝道:“张让、段珪,你们已无路可逃!还不快快放下陛下!”


    张让、段珪面如死灰,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被擒,必死无疑。两人对视一眼,心一横,纵身跳入河中,瞬间被湍急的河水吞没。少帝刘辩此时早已吓得面无人色,随行的仅有数十人,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显得无比无助。


    尚书卢植听闻少帝出逃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带领着一些侍从连夜逐萤光南行,一心想要返还洛阳皇宫。一路上,月光黯淡,道路崎岖,众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不知走了多久,他们幸运地遇到了一些百姓,百姓们听闻是少帝蒙难,纷纷慷慨相助,提供了车马。少帝等人这才得以乘骑南还。


    在返回的途中,不断有公卿大臣听闻消息赶来护驾。他们有的骑着快马,有的徒步急行,神色焦急。每一位赶来的公卿,都在向少帝表达着忠诚与关切,少帝心中虽仍充满恐惧,但也因这些大臣的忠心而稍感宽慰。


    至天明,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疲惫不堪的少帝等人终于看到了希望。此时,远处尘土飞扬,两支军队疾驰而来。原来是袁术和董卓各自带兵赶到。袁术骑在高头大马上,神色焦急,一心想着能率先赶到少帝身边,立下护驾大功。


    袁绍看到袁术赶来,心中顿生嫉妒。他深知,若袁术成功护驾,必将在朝中威望大增,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于是,袁绍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来到少帝面前,恭敬地说道:“陛下,袁术将军虽忠心耿耿,但董卓将军兵力雄厚,且熟悉洛阳周边地形。由董卓将军派兵护送陛下回宫,定能确保陛下的安全万无一失。”


    少帝刘辩此时惊魂未定,对袁绍的话并未多想,只是本能地点了点头。董卓得知袁绍的提议后,心中大喜。他勒住缰绳,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笑容。于是,董卓率领着他的军队,堂而皇之地承担起了护送少帝回宫的任务。


    董卓的军队,纪律散漫,一路上肆意喧闹。百姓们看到这支如狼似虎的军队,纷纷惊恐地躲避。而董卓,望着少帝那稚嫩而又畏惧的脸庞,心中却在盘算着自己的野心。他深知,此次进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将凭借着手中的兵权,一步步地掌控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或许会给天下带来无尽的动荡与灾难。


    董卓护送着少帝刘辩,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缓缓踏入洛阳皇宫。刚一进宫,他便如同一只敏锐的猎豹,迅速展开了行动。他暗中指使心腹将领,带领着精锐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控制了皇宫的各个关键要道和宫门。那些原本负责守卫皇宫的侍卫们,面对董卓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一时间不知所措。有的试图反抗,但在董卓军队的强大武力威慑下,很快便被镇压下去。


    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吓得瑟瑟发抖,躲在角落里不敢出声。整个皇宫被一片紧张压抑的气氛所笼罩,往日的庄严与宁静荡然无存。董卓望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得意,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迈出了掌控朝廷的第一步。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早朝的钟声在寂静的皇宫中响起。大臣们怀着忐忑的心情,陆续步入朝堂。他们心中都清楚,今日的早朝,必将因为董卓的到来而变得不同寻常。少帝刘辩坐在龙椅上,神情依旧带着几分惊恐与不安。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游离,试图寻找一丝安全感。


    董卓昂首阔步地走进朝堂,他那魁梧的身材和满脸的霸气,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禁心头一震。他站在朝堂中央,目光扫视着众人,随后大声说道:“陛下,臣董卓,幸得护送陛下回宫,实乃臣之荣幸。如今朝中局势动荡,臣愿为陛下分忧,保我大汉江山社稷。”少帝刘辩微微点头,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董将军忠心可嘉,朕自当重重封赏。”


    于是,在这早朝上,少帝刘辩按照董卓的意思,封董卓为相国,位极人臣,掌握着朝中的军政大权。董卓心中的野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向少帝谢恩后,便大摇大摆地站在了朝堂之上。


    散朝之后,董卓回到自己的府邸,心中仍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此时,他的谋士李儒前来求见。李儒,身材修长,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与狡黠。他走进大厅,向董卓行了一礼,然后说道:“主公,如今您虽已掌握大权,但洛阳城中,还有何进旧部二十余万兵马,若不加以收服,恐为后患。”


    董卓微微皱眉,问道:“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李儒微微一笑,说道:“何进虽死,但其弟何苗尚在军中,且何苗与何进并非一心,他为人贪财好色,胆小怕事。我们可先派人暗中联络何苗,许以重金和高官厚禄,让他与我们合作。若他不肯,便派人将其暗杀,再以此为契机,收服他的兵马。而何进部将吴匡,对何进忠心耿耿,我们可在何苗死后,派人前去劝说吴匡,告知他何苗与宦官勾结,害死了何进,如今我们为他报仇,他必定会感激我们,从而归顺主公。”


    董卓听后,连连点头,说道:“好计!就依你所言。”于是,董卓立刻派人按照李儒的计策行事。他们找到了何苗,向他传达了董卓的意思。何苗听闻,心中十分犹豫。他一方面贪恋董卓许下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又担心背叛何进旧部会遭到报复。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董卓的人见劝说无果,便暗中安排杀手,在何苗外出之时,将其刺杀。


    何苗被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洛阳城,何进旧部顿时群情激愤。吴匡更是悲痛欲绝,他发誓要为何进和何苗报仇。就在这时,董卓派来的使者找到了吴匡。使者向吴匡详细讲述了何苗与宦官勾结的“证据”,并表示董卓对何进的忠心十分敬佩,如今已为何进报仇,希望吴匡能够归顺董卓,共同为大汉效力。


    吴匡听后,心中十分震惊和愤怒。他原本以为何苗是被董卓所害,没想到竟是何苗自己与宦官勾结。在使者的再三劝说下,吴匡心中的仇恨渐渐转向了何苗。他想到何进对自己的恩情,又想到如今的局势,最终决定归顺董卓。


    就这样,董卓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收服了何进旧部二十余万洛阳兵马。他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在洛阳城中,已然成为了说一不二的人物。而此时的大汉王朝,在董卓的掌控下,正一步步走向更加黑暗的深渊。朝中大臣们,有的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则选择依附董卓,以求自保。天下局势,变得愈发动荡不安,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