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甘咳了一声,抬起有些昏花的眼睛瞄了一眼站在殿中的博凌侯。
虽然魏武帝已经驾崩,但是大臣们仍然选择在怀德殿议事,张甘做为被推举出来的执政大臣,就搬了一张桌子坐在丹墀之下,皇位空着,以示对皇位的尊重。
但是博凌侯显然不吃这一套,在朝堂上就公然对宰相张甘和迟国公发出质问。
“太子千金之体,到底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被人劫持,总该有个说法吧?”
“我听说当天皇宫之中血流成河,是朗中令董骁杀进了皇宫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叫董骁出来把话说清楚,免得群臣心中不安。”
张甘没有被博凌侯咄咄逼人的态度所吓到,仍然不紧不慢的说道:“博凌侯,因为兹事体大,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状况之前,还不宜公布此事。”
他看了一眼同样位于丹墀另一边桌案后面端坐的迟国公,心里如同明镜一般。
博凌侯只不过看到迟国公居然能够以辅政的身份坐在前面而心生妒忌罢了,但是博凌侯也并非无理取闹,他所提出的问题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臣子心中的想法。
而之所以并没有把皇室一家全都消失这件事情公布出去,其实张甘已经跟迟国公进行了一番商谈。
迟国公认为,一旦召告天下,说太子、公主和皇后失踪,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为官的官员心思浮动,就连百姓可能都会不安。
毕竟天不可无日,而国不可无君。
这样那些隐藏于暗中的反贼,必定会趁着人心浮动的机会,来制造更大的事端,说不定就会分国裂土。
迟国公这番话并非没有道理,张甘本来还有些犹豫,直到迟国公说到“重现卫国旧事”,张甘才猛然省悟。
原本卫国就是因为皇族中出了问题,导致群雄并起,而势力最大的魏氏最终联合北面的唐国夺取了基业,把卫国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并入唐国,一部分成了魏国。
现在的情况显然也是如此,迟国公忧虑一旦向天下召告,说太子、公主和皇后全都失踪,则必定会引发动乱,那些不安份的士族说不定会趁势揭竿而起,最后大魏仍然要走上卫国的老路。
考虑到这种情况,张甘便同意了迟国公的意见,暂不对外公布太子及皇后失踪的情况。
但是不公布并不代表不调查,为此,张甘已经联合了许多信得过的大臣,准备成立调查组,立即查明皇宫中发生的事,是否与董骁所述完全相符。
而且太子一家就算是被劫持,也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总会有看到的人,说不定就能找出蛛丝马迹,只要锁定了目标,张甘相信凭借大魏如今的武力,完全可以迅速消灭反贼,救出太子皇后。
博凌侯不知道这里面的种种事由,见到张甘不为所动,依然老神在在的坐在案后,仿佛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他心里一股怒气就升起来,指着张甘说道:“张甘,陛下信任你,才拜你为宰相,没想到陛下才刚刚辞世,你就敢联合某些权臣把持朝政,甚至故意拖延,如果因为你们的隐而不报,导致太子和皇后出现了意外怎么办?”
张甘知道博凌侯说的有些道理,但现实情况是难以两全,只好默不作声。
迟国公悠然坐在案边,看着博凌侯冲着张甘步步紧逼,心中冷笑不止。
当天他特意把这个位置推给张甘,就是预料到了会出现这样的一幕。
这些年他虽然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拉拢了一批官员,但同样还有许多官员没有被拉拢,更是得罪了一些人。
博凌侯比迟国公的爵位低一级,但博凌侯更加年轻,才三十几岁出头,一向不把旁人放在眼里,迟国公料到博凌侯可能会跳出来,果然,张甘承受了第一波攻击。
当然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迟国公心里暗暗算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掣肘的情况下,他会暗中除掉一些官员,然后把矛盾继续推给朝堂上针锋相对的这些人。
等把对手消灭得差不多了,张甘一个老头子又何足惧哉,那时就是他迟国公登上宝座的一天。
而现在,他还需要隐在暗中继续观察。
博凌侯见张甘不作声,知道这老头也难以反驳自己,于是转身对殿中的群臣说道:“诸位,我等均为大魏臣子,如今太子失踪,宰相张甘居然说什么‘不宜公布’,我倒想知道,什么时候才适合公布啊?”
“我觉得不能这样等下去了,陛下的丧事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太子的下落显然更加重要,我觉得应该立刻把董骁抓起来,严加拷问殿下的下落。”
在博凌侯的眼中,这次陛下突然驾崩,太子失踪,实在是太可疑不过了,说不是有人造反都难以相信。
而唯一率兵进官的朗中令董骁竟然被张甘和迟国公联手保护起来了,这真是让博凌侯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明明嫌疑最大的就是董骁,可张甘放着现成的嫌疑人不去查,偏偏搞什么“不宜公布”,想必是遮遮掩掩必定没什么好事。
博凌侯的呼吁引起了不少朝臣的赞同,他们同样是被蒙在鼓里的一派,对于张甘和迟国公私下答成的协议根本不了解,只知道宫中发生了骚乱,朗中令董骁曾带兵进宫,之后就传出了魏武帝的死讯和太子失踪的事情。
最开始大家都怀疑魏武帝的死与朗中令脱不开干系,不过宰相张甘请出了太医院的太医们做证,魏武帝的确是死于突发,并非是被人所害,大家这才不再追究。
但是涉及到太子失踪这么大的事情,是不可能瞒下去的,就算张甘和迟国公不说,群臣们也要请出太子继承大统。
所以最后张甘选择了迟国公提供的思路,认为太子失踪固然要查,但不宜公布,是怕引起朝廷动荡,更怕有士族会趁此机会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