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还是和平这一点上,隆庆其实跟秦朗一个看法。
正因为有了不同的国家,才有了差异,有了差异,才能低买高卖,这买卖才有利可图。
如果天下大一统,所有物资都在国家管控之下,那还有什么利呢?干脆就赚不到钱了好吧,就算能赚到,那利润也是极低。
比如现在其他国家没有玻璃,所有商人到南阳或者武陵,都会购买玻璃回去,生产出多少都不够卖。
看着一个玻璃坊就日进斗金,隆庆的心情就非常非常好。
如果说原来隆庆还有些担心被那些老牌强国联合起来攻击,现在有了大炮,简直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但魏武不这么想,他的一生都在为打地盘而奋斗,正因为打地盘所以打下了一整个国家,用自己的姓氏为国冠名。
现在有了大炮和药品,他不知道还能谁能阻挡住他的脚步。
秦朗这个“大炮”的聘礼实在是深得魏武的心意,他也就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再有一个,他都想全都嫁给秦朗。
“你们不用再多说,我的心意已决!对了,这个青霉素是怎么制作的?这种药在战场的作用可太大了。”
隆庆听到魏武询问,连忙把制作方法献上。
魏武老怀大慰:“哈哈哈!好,你们两个都很好!哈哈哈!”
魏武爽朗的笑声在营地上空回荡。
郑容和明珠已经启程了,她俩的感情从明珠也加入了秦朗的怀抱那一刻开始,就进化为塑料姐妹花了。
但是表面上两个人还是很舍不得分离的。
“阿容,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明珠黯然垂泪。
郑容仰头望天,仿佛要把流出来的泪水再忍回去:“我想快了吧,也许秦朗成婚的那天,我们就会再见。”
明珠一笑,向郑容深施一礼,登车而去。
郑容还站在原地,向渐渐远去的马车摆手。
明珠坐在马车里妩媚一笑,从怀里掏出那张“气囊制法”仔细阅读起来。
气囊分为三种,一种为轻气囊,首先就是最重要的材料橡胶树,秦朗大概描述了橡胶树的样子,然后它适宜生长的地带,大概如何进行割胶取胶。
其次就是生胶制备,辅料比如松香和植物纤维,然后在烘房软化拌合,最后是使用硫磺脱硫。
这里的比例秦朗语焉不详,其实是他也不知道具体比例,反正多试几次就知道了。
用丝绸加橡胶就制成了轻气囊,可以用它来装载轻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这里面秦朗特意提到了,装载轻气切不可过满,一个气囊只装一半。
明珠看着气囊的制备之法,心里很清楚这是秦朗的制衡之法。她和郑容都只有一部分内容,就算合在一起,还缺少飞艇的制法。
这样的话,郑国和唐国只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以魏国为首,就可以凭借手中的密法不断制造这种飞艇。
如果哪个国家准备开战,这些飞艇就会飞临敌国上空,自上而下投掷打击。
有了飞艇,就稳居不败之地。
这份聘礼,不可谓不大,直接把唐国的地位由十国末位提升到了前三。
如果按照武力值计算,现在的魏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强国,郑国和唐国如果能够掌握飞艇技术,将会成为仅次于魏国的第二第三位置。
除此之外其他的国家在大炮和飞艇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
明珠的心情格外好,她不得不感谢郑容,没有郑容的牵线搭桥,又怎么可能傍到秦朗这棵大树呢?
郑容在另一边也登上了马车,对车夫吩咐了一声之后,就一路往郑国国都新郑而去。
郑皇早就接到了郑容的飞鸽传书,甚至连“轻气制法”的手抄件都已经摆在了郑皇的案头。
他一边捏着眉心,一边看这份轻气制法。
不但有文字描述,而且还有简图,尺寸标得非常详细,而且并不复杂。
如果雍卓在这里,一眼就能认出这东西跟他每天倒粪的那个巨大沼气池几乎是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沼气池并不密封,而这个容器则是密封的。
甚至在使用之前,还要用火先净一次容器。
然后里面塞满了秸杆,当秸杆腐烂后产生了沼气,其中混合在空气中的就有轻气。
秦朗给出的办法是降温,通过漫长的管道降温,使唤其他气体冷凝液化,而轻气不受影响,会通过分离管路分离出去。
为了防止轻气不纯,类似的降温管道极多,轻气每向上一层,都要通过一段极长的冷凝管道。
最后产生的就是轻气。
但是秦朗也特意进行了标注:当轻气气囊没有制好之前,不要生产轻气,否则容易爆炸。
附在“轻气制法”之后的,是郑容对飞艇的详细报告。
包括秦朗将此作为聘礼一事,都原原本本说得很清楚。
郑皇本来就不是一个开拓进取的性子,他更喜欢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再怎么软弱那也是一国之君。只是相对来说他的关注点比较文艺。
比如现在手里拿到的“轻气制法”,他最先关注的竟然是字体和书法。
因为这是手抄版,郑皇一眼就看出了是郑容的亲笔,感叹这个丫头的书法又稍有进步。
看了郑容的说明之后,郑皇才知道这是魏国那个南阳郡守的又一大发明,之前的大炮击败四万齐军经过一两个月的发酵,已经传遍天下。
有人向齐国求证,但齐国不置一词,讳莫如深。
郑皇是完全了解情况的,齐国最开始的兵力调动,就是郑国最先得到了情报,做出了对应的兵力调整,才引发了诸国警戒。
而且这一次齐国借道郑国,四万人马从郑国横穿而过,还是齐国国相和将军一齐来找郑皇说情,才允许他们过去的。
所以对于这件事情郑皇了解的最为清楚。
一共十几门大炮一齐开火,声如雷霆,齐国顷刻间人仰马翻。
郑皇还记得战报第一时间传来时,那份惊心动魄。
当时郑皇就在想,如果秦朗就这么一路打到郑国来,郑国就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走,因为根本抵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