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听着心里难受,又问了情况,才知道是看人变戏法的时候,那人戏法变的不好,才死了的。
她道:“话可说清楚了,这人是自个本事不好,才死的,和我们有什么相干?”
那人跪下来认错,“我这不是一天被蛇咬了,十年怕绳子吗。”
薛姨妈听到了消息,让人打了十个嘴巴,打的肿了,方才消了气。
过了一日便是中秋。
是夜,张破厄坐在房间里面,思考条件,薛蟠不是一定要死,但是薛家要吐血,宝钗,他要;钱,他也要。
看薛家上不上道了。
到了中秋,总会想起苏仙,所以张破厄挥毫默了一首《留侯论》为苏轼贺冥寿。
张破厄且写着,黄冕道:“陛下,那齐北风来了。”齐北风算是军中的一个新锐,和沿海的水匪打过几仗。
张破厄还是照旧写诗,道:“让他进来吧。”
齐北风进来了,见张破厄在写字,大气不敢出一口,提着礼物,在张破厄的左后分,站着如喽啰。
张破厄也好似齐北风没有来过,沉浸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张破厄一边吟诵着,一边把这篇文章写完了。张破厄问:“你认识这篇文章吗?”
齐北风突然被叫,心中紧张,摇头道:“末将不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知道这吕蒙的事情吗?”
齐北风道:“末将受教。”
张破厄这才把身子转过去,看着齐北风,他的五官端正,脸黑黑的,又看向他手里拿的盒子,道;“你是来送礼的?”
齐北风道:“这是末将的一点...”
“不要说了,说的再好听,那也是送礼,如今这个时候,送礼,是不是要贿赂朕啊?”
齐北风突然感觉背上汗涔涔的,拜道:“末将...不敢。”
随后,张破厄用手摸了摸齐北风的头,齐北风只觉得时间漫长,听张破厄问道:“戚佥事,听说,你有个妹妹?”
齐北风道:“陛下所言不虚。”
张破厄没有再多说什么,又问起了这阅兵的事情,这金陵城内还欠一场阅兵的事情。
齐北风还跪着,黄冕道:“戚将军,陛下已经歇息了,还说这篇文章就赏给你了。”
齐北风听了,跪下来,立刻叩头。
黄冕见齐北风要把盒子放下,说道:“别介,陛下不收这个,将军还是自己拿回去吧。”
“多谢公公。”齐北风给黄冕递了张银票,在黄冕的笑眼中,带着张破厄的手术和那只盒子,离去。
杨盼娣被张破厄摩挲着,这几日总是给她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男人既然是皇帝。
她总怀疑这真实性,但是男子总会让她知道什么是真实。
张破厄把她像一个月饼,整口,吃掉。
当夜,他还享用了平儿,不过这貌似还不够,还不能填满他的欲望,还有一个,抱歉,张破厄也说不出他的名字了。
月光洒给富人,也洒给穷人,洒给好人,也洒给不好的人,每处的雪都是一样的厚,公平极了。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
上面的诗是韩愈的诗,韩愈可不得了,一个战斗猛男,曾经给鳄鱼写过一份信,很有意思。
苏轼评价韩愈,说他“文起八代之衰”,把魏晋时代说成“文衰”,但我们看一看《昭明文选》,就可以知道那段时间,哪里是“文衰”,说是“文昌”都不为过。
《昭明文选》是本好书,俗语“《文选》烂,秀才半”,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朝梁的好诗好文,有句话叫“唯贤知贤”,责任总编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学素养很高,因而选录进这本书的文章都比较出色。
“三曹”的文章要看,曹操的诗大气,曹丕的诗精致(《典论》可看),曹植的诗构思巧、华丽大气。
建安风骨,梗概多气。
嵇康的诗好,但散文更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绝妙文章,《养生论》也是好文一篇,鲁迅先生很喜欢他。
陶渊明的诗文俱佳,苏轼说他是豪华落尽真情在,他是诗词里面老是有一种味道,别人学不来,苏轼当年流放的时候,为了避免把陶渊明的诗读完,强迫自己每天只看一首,也算是真爱了。
江淹的《恨赋》、《别赋》,有个成语“江郎才尽”,讲的就是他,江郎才未尽时的文章自是极妙。
才高一斗谢灵运,诗佳,山水诗启后人,不过一生矛盾。
庾信,赋中高手,《哀江南赋》,《枯树赋》,使人断肠,诗也不错,魏晋文章的最后辉煌。
《世说新语》,士人段子集,其中有魏晋风流。魏晋之人有风流逸才,只可惜“虚谈废务”,囿于门第,造成“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晋书》中的陶侃传,王羲之传可看。《梁书》中的韦睿传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