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正常文举武举都是由文武百官分别进行,今年骤然改了规矩,武官也要监督文举考试,那文官岂能罢休?
眼看着一众穿着朝服的文官走进演武场,武官们的脸色明显变了。
官员们的明争暗斗,武生们并不在意。他们现在全都拿着号牌等待着考试,有紧张的已经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考试分类进行,为了节省时间,每个项目都同时进行,一百个人一组。
洛九霄被安排的第一关就是骑射。旁边还有人在进行负重,和隔空取物的考试。
不远处有人带着十匹马走过来,这是武生们待会儿骑射的座骑。
骑马一事几乎没有武者不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
凉州少年们在这里却占尽了优势。
西北多草场,繁殖牛马羊的也多,凉州少年们几乎从小就从马背上长大,不说他们,一些凉州城的闺秀都会骑马射箭,这是其他州府的人所不具备的条件。
对于此,凉州少年们也没有掉以轻心,因为骑马不算什么,最难的是要射中百米之外的物体。
前面有十个人准备上马,有的人轻而易举,有的人则被马儿甩下了背。那人无论如何都上不去,都差点对那匹马动手。后来还是武院的先生来调解,而后此人就被淘汰了。
不说此人如何哀嚎,其他人很快就骑到了指定的位置,他们要在此地奋力一搏,距离活靶子一百米的位置好几条色彩鲜明的旗帜随风摇曳。
鸿途武院的先生们告知说,那旗帜所在的位置分别离射箭红绳的位置隔着一定距离,虽然在红绳之前射中就算达标,但是为了评选出成绩更优之人,则还会设置几个旗帜的位置,不同的旗帜代表的分数不同。
洛九霄远远看过去,按照楚国的计量单位换算,最远的一个旗帜距离靶子至少有二百米。
这么远能看得到目标吗?
有人忍不住质疑。
不管少年们心中如何想,在鸿途武院的相关人员指导下,一群人开始拿着弓箭上了马。
洛九霄看了一下自己和凉州少年的号牌,不出意外,他们应该是第十七组。
参加武举的人实在是太多,即便这样先让一批人考试,也还有人在演武场外面等待着。
先不说这些人内心有多么焦躁,当外面传来异动的时候,许多人都激动的看向了同一个方向。
“是长胜侯来了,还有谢丞相,忠义侯……”
“不是说伯恩侯好久都不上朝了吗?怎么今天来了?”
“估计是看热闹吧,今年参加武举的人多,说不定会出一些奇才,每年都有榜下捉婿的,听说文举的时候场面极其疯狂,我猜武举也不能被放过。”
“原来如此,也不知我有没有机会被这些大官们看上。”
“哈哈哈,别想多太美,榜下捉婿可不是胡乱动手,人家也要提前打听好家世人品的,咱们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人,除非最终进了天榜地榜,不然想被看上也难。”
“哎……只可惜这辈子没托生在权贵之家啊……”
众人的议论声并没有影响进场的官员们,演武场实在是太大了,官员们也没有设置座位,武举情况毕竟和文举不一样,没办法让考官安安静静的坐在一处监考,通常都是随意去各处监察。
此时,长胜侯的入场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骚乱。
长胜侯秦川可谓是跨越阶级成为顶尖掌权之人的代表。
武生之中有一些并非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早就把秦川当成了偶像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长胜侯啊,果然和我心中想象的一样威武霸气!”
这是有人在冒着星星眼感叹。
“是啊,听说长胜侯可能已经到了九重境,武功深不可测,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收徒,我们是否有这个机会。”
“那你可就别想了,收徒是不可能的,难道你还不知道,就在前几天,长胜侯秦川找到了丢十多年的子嗣。”
什么?
听到这话的少年全都愣住了。
“这事全城都传的沸沸扬扬了,你们居然还不知道?”
“好兄弟,到底怎么回事,快与我说说。”
“具体我也不知道,只听说那人的相貌与太后娘娘极为相似,文举当天就被认了出来。”
“我的天,细思极恐!长胜侯的子嗣居然去考了文举,他要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当然是在朝廷再占一席之地了,听我家中长辈们说,长胜侯虽然位高权重,但也只是名声,真正把握住京城命脉的还是以谢丞相为首的世家大族。”
“你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长胜侯能不惦记这块肥肉?”
“而且我还听说,文举新科状元,那个叫洛九霄的。据传言就是他的子嗣!”
“我的天!”
“真的假的?”
周围的人趁着还没有考试,便小声议论着,殊不知洛九霄所站之地就在距离这些人不远的位置。
凉州少年们不由得看向洛九霄,后者云淡风轻,似乎什么都没听到。
他们这才松了口气。
九霄的武功比他们要好,这么近的距离不可能没听到那些人议论的话题。但是如此。神色自若,必然是已经在心里放开。
“别说了,前面的人已经开始考试了!”
随着锣声响起,最先考试的几个人便骑马向前冲去。
“远距离射箭,命中率不高,近距离又只能得到一个低分,如何选择也是一个考点。”
“北方的考生要好一些,毕竟那边马场多。”
官员们站在一处,看着少年们意气风发的向前冲去,一边观看一边说道。
“也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个丁榜的少年郎能进入地榜。”
“我看是难,就算选拔出来了,地榜的人也在成长,除非天赋异禀,不然想登上地榜,比登天还难。”
“看看吧,我觉得说不定今年会有意外?”
此话一出,众人全都看向了说话的那人。
是苏豫章!
对于这个陛下眼前的红人,官员们对其态度总是在转变。
刚开始苏豫章回到楚国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对他爱答不理,可随着陛下多次让其进宫,朝堂上也经常采纳苏豫章的看法,官员们才真正意识到,这位苏大人得了陛下的青睐,要开始走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