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谋晋 > 第251章 桓氏的起源

第251章 桓氏的起源

    桓温母亲过世的消息一秒把桓温打回了陆远状态,陆远虽然假扮桓温多年,但是一直对桓温家乡的事情知之甚少,甚至有意回避,而让桓温四个弟弟出仕帮助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毕竟在当时注重家族的情况下,自己的直系亲属是不能不用的,可是尽管陆远重用了桓温的弟弟们,但都把他们派往外地,避免跟自己过多的接触,这样也就避免了暴露自己的身份而引起的尴尬。


    现在桓温的母亲孔氏过世,桓温作为长子,是不能不出席葬礼的,尽管陆远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碍于当时的人情事故和伦理纲常,桓温还是决定上书朝廷,率诸弟请辞现在所有官职,以便回家葬母,并守孝三年。


    桓温辞职的事情顿时让朝廷慌作一团,虽然朝廷当中大部分人都在防备桓温,但是当桓温真的要离开的时候,这帮人又慌的不行,毕竟当今天下最能打的就是桓温了,可以说是桓温在支撑着东晋的半壁江山,而若是桓温离去,天下将无人能够顶起这个重任来,这帮人就无法继续享受安逸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荆州兵已经成为天下劲旅,桓温在时尚能约束,桓温不在了难免会生乱子。


    但是此时又是扳倒桓温的大好机会,若不趁此机会扳倒桓温,那么等将来桓温势力更大的时候朝廷更加难以约束,所以朝中支持桓温辞职的也大有人在。


    于是,支持批准桓温辞职的一派以御史中丞王彪之为首,联合江州刺史郗愔、兖州刺史荀羡、琅邪内史袁质等人,他们大多都是地方实力派,手中握有军队,桓温的存在就如同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块大石头一样,可以说桓温不倒,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就没有崛起的机会,所以这一派自然是希望能够批准桓温辞职,好有自己露头的机会。


    另一派则是以尚书监王坦之为首,联合吏部尚书谢安、司徒左长史刘惔、光禄大夫周闵、散骑常待诸葛衡、兖州别驾羊孚等人,这些人主要是以文官为主,他们不希望桓温辞职,因为在当前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贸然的让桓温请辞回家,极有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地方势力趁机崛起,外部势力也会趁机入侵,弄不好连江东之地都不保。


    这两派互不相让,彼此争吵的很厉害,连司马昱都无法安抚,此时穆帝已然长大,所以也参与到了讨论中来,在穆帝看来,虽然朝中上下皆言桓温是个威胁,但是桓温却没有任何威胁朝廷的举动,相反,反而为朝廷收复了大片的故土,是举国上下皆公认的大英雄、大功臣,本着物尽其用的想法,穆帝自然是希望桓温能够留下来继续为自己效力,所以便支持了王坦之一派。


    虽然有了穆帝的支持,但是王彪之等人依然不依不饶,最终又拿出了“为母尽孝,乃天之大义,自武帝立国以来,未开此端”之事为由,妄图搞个道德绑架,桓温是长子,为母守孝天经地义,推辞不得,这就搞的司马昱等人难以招架。


    最终,还是久居佛堂的褚蒜子亲自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褚蒜子首先以朝廷的名义,拒绝了桓温的辞职之请,对于王彪之所言的守孝之事,褚蒜子亲自下诏改派桓温的二弟、义成太守桓云代温守孝;同时又以皇太后之名,授予桓温母亲孔氏临贺大夫人印绶,谥号为敬,在古代,只有政绩十分突出的官员才能得到朝廷赐予的谥号,而这其中能够得到谥号的又凤毛麟角,更何况一个平头百姓,褚蒜子如此亲自下诏辞谥,其实就是在极力的安抚桓温,极尽拉陇之能事。


    褚蒜子不仅仅给桓温足够的面子,里子也给的很足,在桓温运送母亲孔氏归葬宛陵之时,褚蒜子又派出侍中代表朝廷前往吊祭,谒者监护丧事,十天之内,京城前往宛陵吊丧的使者往来了八次,轩盖、车马相望于道,相当的隆重。


    可以说褚蒜子实在是个政治高手,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但让桓温的声望在家族当中如日中天,更是让桓温本人感动的不能自已,觉得自己有些愧对了褚蒜子的真情实意,刚刚燃起的夺权之心又给生生的磨灭了。


    借着为母办丧事之机,桓温也借机到桓氏祠堂转了一圈,在那里,他见到了当时桓氏家族的族长,并从那里了解到了桓氏更多的信息,这让陆远对桓温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这谯国桓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很快就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称霸的国家,但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逐渐昏聩,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终导致齐国内乱,齐桓公也病死在宫内。


    齐桓公死后,后人当中有一支为了躲避内乱便迁到了楚国谯郡一带,为掩人耳目,这一支以齐桓公的谥号为姓氏,是为谯国桓氏的开端。


    后来,谯国桓氏又分为龙亢桓氏、铚县桓氏等支派,其中桓温所属的龙亢桓氏是一个经学世家,家族当中最早的牛人是汉代大儒桓荣。


    桓荣年少时家境贫困,为了养活自己,一边打工,一边跟随九江博士朱普学习《欧阳尚书》(汉代欧阳生所传今文《尚书》),为了学习,整整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一位大学者。


    王莽之乱时,桓荣逃匿山中授课,即便饥饿困乏,仍家学不辍。


    桓氏发迹,其实就在于一个“勤”字。


    东汉光武帝时,已经60岁的桓荣因其才能被弟子举荐给汉光武帝刘秀,被刘秀召见后深得赏识,称赞其为“真儒生也”,遂入宫担任太子的老师。


    桓荣接受刘秀的招聘后,成为了汉明帝刘庄的老师,深得刘庄的尊重,刘庄登基后,又聘请他的儿子桓郁担任章帝与和帝的老师,孙子桓焉又当了安帝与顺帝的老师。桓氏三代人先后担任帝师,成为东汉时期最为显着的经学世家,荣耀备至。


    从此以后,桓荣家族便致力于经学研究,子孙后代都继承其学业,教授《尚书》,门下弟子非常的多。


    但是,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玩政治的总是难以独善其身。桓荣家族在传到第六世的时候就不行了,一场历史上着名的政变使这个累世公卿之家沦为“刑家”,子弟纷纷潜逃,隐姓埋名,一度使龙亢桓氏走向衰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