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唐朝那些事 > 第272章 糊涂皇帝

第272章 糊涂皇帝

    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去世,他儿子王士贞接任。


    徐泗节度使张建封死了,兵士们推举他儿子张惜继任。


    德宗李适任命淮南节度使杜佑兼任,徐泗将士们一齐反对,上奏折说:


    “皇上,这样不行!我们都坚决不答应!


    我们不拥护的人,就算您让他来了,他也当不下去!”


    李适只好收回自己决定,顺从兵士意见,任命张惜为徐泗节度使。


    自古到今,军人服从命令天经地义。到了德宗李适这里,成了上级服从下级。


    荒唐又无奈,李适默认了中央对地方军政长官的自主任命权丧失。


    德宗李适,专做姑息苟且之事。过一天,算一天,只要眼前安宁,就以为天下太平。


    愚蠢上司喜欢笨蛋下属。


    朝中群臣,多是平庸无能之人,崔损当了九年宰相,没干一点人事。


    李适反而始终倚重这蠢猪一样的人。


    直到崔损病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李适才升任:


    高郢为中节侍郎,


    郑珣谕为门下侍郎。


    他俩官同宰相。


    这两个人好些么?唉,也是一对蠢货。


    就贾耽能力强,出为将、入为相,很有名望,但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遇事模棱两可,不主持正义。


    他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管他是非对错,保住自己的官位、工资才是存活下去的第一要务。


    宰相都这样,其它官员可想而知,大家你胡弄我,我胡弄你,稀里糊涂度春秋。


    大学士薛约,不肯老实瞎胡混,上奏书言事,指责朝政过失。


    惹得李适不高兴,把他贬往连州,让他去当芝麻粒那么大的小官。


    国子司业阳城,和薛约有师生情,深情送别薛约。


    送君送到城郊外,


    慨叹人生好无奈。


    相视无语叹朝政,


    心存正义待不成。


    枯草萧瑟舞秋风,


    万千深情眼神中。


    阳城深情送别这事儿,很快被人告举报了。


    李适知道了很不高兴,斥责阳城包庇罪人,是非不分。李适说:


    “阳城,你这脾性,待在京城不合适,你去道州当刺史!”


    一次正常的师生送别,阳城丢了京官。


    京兆尹(长安市长)李实,为政残暴,遇到了严重旱灾,不准给百姓减免租赋。


    监察御史韩愈,心疼百姓日子过得苦,请求征收从缓。


    李适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韩愈被贬为山阴县令。


    朝廷的监察部长当了县官,大文豪韩愈贬官贬得很厉害。


    朝政昏愦,已经这样。


    父皇朝政一塌糊涂,太子李诵忧心焦虑。


    李诵已经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给老爹当备份,全唐朝他当得时间最久。


    他看开了世事繁杂,性格宽容练达。


    平常有两个侍臣都姓王,算是他的莫逆之交。


    一个是杭州人王伾,一个是山阴人王叔文,他俩官任翰林待召。


    王叔文诡智多谋,自称读万卷书,通晓天下事,懂得治国之道。


    一天,李诵和他们各位侍读举行非正式座谈,谈论宫中朝政得失,大家七嘴八舌,喋喋不休。


    这时,只有王叔文静静他坐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像哑巴了一般。


    到众人散去,太子李诵留住王叔文,问他:


    “刚才你怎么不说话?”


    王叔文说:


    “殿下身为太子,只应当侍奉皇帝吃饭和早晚问安,不适宜谈论朝政的事。


    况且皇上主持国政已经多年,为人特别多疑。


    他如果怀疑殿下收揽人心,图谋夺皇位,请问你如何辩白解释?”


    太子李诵恍然大悟,感动地哭着说:


    “要不是先生提醒,我实在没想到这一层危险。


    感谢先生提醒我!”


    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


    王伾擅长书法,王叔文善于下棋,两人侍奉太子,早晚形影不离。


    审时度势的人总是盘算下一步,不肯闭着眼睛瞎胡混。当时有:


    翰林学士韦执谊,


    左司郎中陆淳,


    左拾遗吕温,


    新中进士李景俭,


    侍御史陈谏,


    监察御史柳宗元(大文豪),


    监察御史刘禹锡(大文豪),


    监察御史程异,


    司封郎中韩晔,


    户部部中韩泰,


    翰林学士凌准等,


    他们都懂得德宗李适离老死病死的那一天越来越近,得早作打算。是时候该改换依附门庭,投靠下家了。


    他们这些人心里明白:投靠了二王,就是靠近了太子,都同王叔文、王伾结交成铁杆好朋友。


    他们结伙结帮共同出游,吃喝聚会,行踪诡秘。


    他们对小圈子外严格保密、外人不知道他们都 做了什么。


    他们都期待着德宗李适早死,迎接新未来、新希望。


    左补阙张正一给德宗李适上奏书反映事情,得到李适召见。


    王叔文害怕极了。


    他害怕张正一胡咧咧,向李适揭露他们二王拉帮结伙,组建小集团。


    王叔文吩付韦执谊,对李适诬告张正一和吏部侍郎王仲舒、员外郎刘伯刍,私结朋党小团伙,吃喝玩乐不干人事。


    这是真做贼的诬告人家是贼,没有加入王伾、王叔文团伙的倒了霉。


    李适又昏头昏脑,人说啥他信啥,贬张正一、王仲舒、刘伯刍到遥远偏僻的外地去当小官。


    眼见不跟二王一伙的都被清除,其他朝臣都心怀恐惧。


    连朝廷外各地官员也纷纷投靠王伾、王叔文,或者偷偷送钱结交,或者暂时没送钱,已派人联络投靠。


    王伾、王叔文,没料想太子李诵突然得了中风。


    李诵脑血管淤堵了语言中枢,几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发出声音不准,别人几乎听不懂。


    贞元二十一年大年初一,本应是欢庆的日子。


    德宗李适上朝,王公大臣按惯例给他拜年,祝他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只有太子李诵躺在东宫太子府的床上,服用化解头脑淤堵的中草药,不能上朝拜贺。


    德宗李适心疼儿子得了中风,难过得挥一把鼻涕,再擦一把眼泪。


    守着朝臣,李适又是叹息又是哭泣。他忧伤地说:


    “苍天不护佑我的儿子,让他得了中风失语,朝政如何托付?


    朕也快死了,这往后的日子,全然看不见了希望!”


    李适退朝后也病了,病得卧床不起。吃药不管用,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过了二十多天,没有德宗李适康复上朝理政的消息,也没听说太子李诵的病情好转的消息。


    宫中宫外官员和百姓们心头阴云笼罩,又害怕又疑虑。


    国君和太子都一病不起,国家的前途在何方?


    苍天要让唐朝怎样?国运到了前路未卜的十字路口。


    一天傍晚,宫中宦官宣召传召翰林学士郑綑、卫次公。


    宦官说:


    “陛下吩咐你俩起草遗诏。”


    两位学士才知道德宗李适快要死了。


    他们握笔匆匆书写遗诏套话,基本定稿。


    忽然有一个内侍宦官从德宗李适的寝室里走出来,对他俩说道:


    “皇上才说到立新皇帝的事,还没确定下来。”


    卫次公说:


    “太子虽然生了病,还没治好,但他是正宗传人。


    宫廷内外,天下百姓,人心归属太子。


    就算是万不得已,也应该立太子的儿子广陵王李纯。


    否则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一旦天下乱了,谁来承担罪责?”


    郑綑说:


    “你说得对,是这么个理。”


    宦官把他俩的意见回报德宗李适。


    宦官李忠言等人,不敢惹翻无下众怒,才对外传话说:


    “皇帝刚才已经驾崩升天,他去世前说了立太子李诵为下一位皇帝。”


    确定了继位人,郑细絪、卫次公写好李适遗诏,立即颁发。


    太子李诵知道人心慌乱,强撑病体出现在九仙门,召见各军将领,安抚百姓,长安城人心稍稍安定。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李诵第二天在太极殿即皇位。


    皇宫大内卫士们,心中存着怀疑,担心不是真实太子即位,怕皇位是被朝廷奸臣找他人冒充代替。


    将士们大着胆子,伸长了脖子,探头探脑,偷偷往皇宫里面瞧。


    等到瞧见了新皇帝李诵,禁卫军将士们说:


    “我们看见了,确认了。


    坐在皇位上的,真是太子本人!”


    众位将士欢喜若狂,他们跳啊,笑啊,笑出欢喜的眼泪。


    笑着笑着,大家就抱在一起哭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好好的,不要出大乱子。


    地位再卑贱,也不忘忧心国家命运,是几千年来,刻在咱们国人骨子里的基因。


    李诵登基大典完成,死了个老昏君李适,天下又迎来新主人李诵。


    历史上称李诵为唐顺宗。


    德字李适在位二十六年,干过一些好事,也干过无数蠢事,他死的时候六十四岁。


    顺宗李诵的母亲王氏,在贞元三年,被册封为皇后。


    她一向多病,刚册封完皇后,她一心情激动,就嘎嘣一下,欢喜死了。


    她死得早,李适死得晚。李适死后,和王氏合葬一处。


    顺宗李诵脑中风,大脑还能想事情,就是没法说话表达,不能亲自处理政务。


    朝廷在宫殿内设置帷帐,每当朝廷百官奏事,李诵在帷帐内听取奏报、审阅奏章。


    李诵决定某件事行或者不行,点点头或者揺揺头,再由宦官传送信息出来。


    宦官从帷帐进进出出,需要掀动帷幕。


    朝廷百官心中好奇,站在帐外往里偷看,顺宗李诵身边还有两个人:


    一个是李诵的亲信宦官,叫李忠言。


    一个是李诵宠爱的妃子,叫牛昭容。


    外面翰林院,负责起草诏旨的,是王叔文。


    传达皇帝诏旨的,是王伾。


    王叔文有事奏白,先让王伾转告李忠言,李忠言转告牛昭容。


    牛昭容再转达给顺宗李诵。


    李诵对翰林院的意见,言听计从。


    翰林院成了决策部门,权力高出中书省、门下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厉少的闪婚小萌妻 绝世战王 人在盗墓签到打卡 影帝的懒散人生 我的靠山好几座 重生后公主殿下是朵黑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