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即位,朝政焕然一新。
李适拜郭子仪为尚父,类似拜为干爹。郭子仪是朝廷栋梁支柱,李适有倚仗他守护江山的意思。
李适给郭子仪加职为太尉,兼中书令,封官到顶也就这样。又封朱泚遂宁王,兼任宰相。
两人位兼将相,实际不怎么参与朝政。
只有常衮天天到政事堂按时上下班,他才是常务宰相。
常衮每遇事奏请李适,往往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再代签上郭子仪、朱泚两人的名字。
这样递上的奏章内容,好像是经过三人商量过达成的共识。
其实常衮奏了什么内容,郭子仪、朱泚压根不知道。
中书舍人崔佑甫,和常衮相互不欣赏,还多次发生争吵。
从前朱泚献来一只母猫,这只母猫带着四只小老鼠。
母猫把小老鼠当成自己的孩子,乐意给四只小老鼠喂奶。
喂奶时,母猫眼神里充满爱意,看着吃奶的小老鼠们。
朱泚称这是祥瑞之兆,用木箱子端着这窝母猫小鼠,给代宗李豫看。
母猫给四只小老鼠喂奶,本来是让人哭笑不得怪事儿。
常衮心里实在没正事,他居然率领朝廷百官,为这事向李豫祝贺,说是发生了罕见的祥瑞。
(发生这事时,代宗李豫还没死)
满堂群臣都欢呼,只有崔佑甫站出来驳斥说:
“事出反常必有妖。
猫本来是捉拿老鼠的,今天发生了母猫给小老鼠喂奶的怪事, 确实反常。
应该认定为妖邪之事,怎么值得庆贺呢?”
常衮从此气恨崔佑甫,有了在朝中排挤崔佑甫的意图。
到德宗李适继位,君臣们商议为代宗李豫的服丧时间。
崔佑甫说:
“应该遵从先帝遗诏,大臣和百姓服丧三天就行。”
常衮说:
“老百姓可以服丧三天,群臣应穿白色孝服二十七天才能解除丧期。”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
常衮于是写奏章弹劾崔佑甫,说崔佑甫随意改变礼制法度,应该贬斥惩罚他。
弹劾崔佑甫的奏章末尾,常衮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签上了郭子仪、朱泚的名字。
当然,郭子仪和朱泚是他冒充代签。
他觉得这样做,表示奏章内容是三个人的同识,这样奏章更有份量。
德宗李适打开一看,嚯,这三个人一致要求把崔佑甫贬官呢。
李适于是罢免崔佑甫的中书舍人官职,贬他去当河南少尹。
郭子仪和朱泚见人品正直的崔佑甫无罪被贬,各自都给李适写奏章,说:
“崔佑甫无罪无过错,不应被贬官,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德宗李适很纳闷,这郭郭子仪、朱泚两人怎么都这样反复无常?
他俩的奏章都和前些天他们三人奏章自相矛盾,李适感到奇怪,召问他俩这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朱泚都说:
“前面的奏章我俩都没有签名认可,是常衮私自代签。”
德宗李适想:你个常衮,携私心报复崔佑甫不算,还欺君罔上,敢用假签名,欺骗我,糊弄我!
常衮常衮,倒是不用常衮,滚一次就行了。
李适下诏令撤了常衮的宰相官职,贬他为潮州刺史。
这是常衮有小聪明,没大胸襟,抱起石头砸别人,砸烂了他自己的脚。
本来是算计挤走崔佑甫来着,倒把自己挤走了。
德宗李适下诏令召回崔佑甫,升任他为宰相,格外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把他当做最佳理政助手。
李适又下诏令,禁止全国各地进献奇珍异宝。
令朝廷梨园歌舞艺术团所有团员,一律划归太常寺管理,不再单独发工资供养。
又诏令全国各级官员,不允许奏报这样祥瑞了、那样祥瑞了,这些华而不实的事儿。
在他看来:
他爹李豫当皇帝时,母猫给小老鼠喂奶这样的事,也当做祥瑞,满朝官员煞有介事地庆贺一番,朝政已经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程度。
李适又命令:
释放中央梨园艺术团马戏分团的驯养的六头大象,派宦官专程护送大象回到南方原始森林。
让它们回归大自然,回归它们的故乡,自己找草找树叶子吃,心情舒畅地过它们自己的日子。
从这一点看,德宗李适是我国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早期前辈。
李适又下令,释放他爹李豫养在宫中的千名宫女。
多少平民男青年,到了结婚年龄娶不上妻子,宫里养那么宫女干什么用?
朝廷派宦官用马车护送宫女们各回各家,让她们和爹娘兄弟姐妹团圆。
鼓励释放回家宫女嫁人,让她们和民间优秀男士们组建家庭,生儿育女。
李适又命令:在全国各级官署衙门,一律设置擂鼓台。
老百姓有冤屈,可以击鼓告状,各级官员不得不理睬、不受理。
老百姓认为判案不公正,有冤案冤情的,可以申请三司复审复查。
新皇帝,新气象。朝廷上下,大为欢悦。民间百姓,欢呼雀跃。
乡村的老人们凑到一起悄悄议论:
“看样子这个新皇帝算是贤德英明,比他那个老实傻爹强太多!”
大家久经战乱之苦,朝野上下,都盼望天下大治的那一天到来。
皇帝诏令传到淄州、青州,诏旨贴到城门一侧的城墙上,大家都踊跃观看。
唐军兵士们看了诏旨,都把手里的兵器往地上当啷一扔说:
“如今圣明天子继位了,我们怎么还敢在街上狂妄横行,欺负老百姓?我们得从此遵守国法军纪了!”
李正己兼任管辖淄州青州,代宗李豫时,他见李豫憨傻懦弱,毫无威严气魄,他李正己就没少蔑视朝廷,肆意横行,做了不少抢占地盘、欺负百姓的坏事。
得知新任皇帝很英明,不太好对付,他也不由得害怕起来。
李正己为了表示臣服恭顺德宗李适,上奏表表示,愿意进献铜钱三十万缗,资助朝廷财政开支。
这是赋税之外的额外进献,德宗李适觉得直接推辞不收不太好。
李正己这家伙手握重兵,李适如果拒绝接受进献,有悖这货的人情。
接受了他的进献也不好,这不符合朝廷财税法规,这可是额外乱收。
李正己也是给李适出了一道执政能力测试题,他要借这事儿看看新皇帝怎么处理。
想试试新皇帝李适是能力真的厉害,还是智力平平、不足为惧。
德宗李适犹豫良久,拿不定主意怎么办,于是找崔佑甫商议妥善处置办法。
崔佑甫说:
“这个好办。
先收下他孝敬朝廷的三十万缗铜钱,不悖他的心意,表示对他维护朝廷的做法认可。
然后朝廷派使者宣慰淄州青州的将士们,就把这三十万缗铜钱再还回去, 公平公正地分发给将士们。
这样合情、合理、合法,朝廷的做法让谁看了都无懈可击。”
这个计策还算棒,但是聪明的崔佑甫能想到,德宗李适自己想不出来,可见他能力都不如臣子。
德宗李适听了崔佑甫的说:
“妙啊!妙啊!取之于彼,用之于彼!”
果然,李正己见他的进献拐个弯又返还回来,既对自己违反赋税法规,送钱讨好新皇帝的做法感到惭愧,又对李适把他的进献返还回来的做法感到敬佩。
他对身边的连声说:
“那个憨傻老实的废物皇帝死了,换上了个新皇帝,这回朝堂上真有能人了。”
德宗李适生日那天,全国各地官府,为了敬奉讨好他,给他送来各种奇珍异宝,当做生日献礼。
李适命令把这些生日献礼全部退还。
他爹代宗李豫生日时,是全部接受下来,臣子劝谏也不听。就这一点,李适做得比他爹强太多。
他这一律拒收退还,影响很大。全国各地官员,一下子都知道他跟他爹李豫大不一样。
为祝贺李适生日,李正己又献来细绢三万匹,田悦也献来细绢三万匹。
德宗命令把这些丝绢全部转交国库,记账充抵他们属地的租赋,他抵减税赋的的做法令李正己、田悦佩服。
国库收入支出账目,钱财的调度支配,德宗李适命吏部尚书刘晏兼管,授任刘晏为左仆射。
刘晏本来和户部侍郎韩滉,分管全国财政赋税收支。韩滉负责征收,刘晏负责开支。
韩滉对百姓压榨太苛刻,天下百姓都声讨咒骂韩滉,这事传到皇帝李适耳朵里,李适想,韩滉这人名声已经臭了,实在不能再用了。
德宗李适改任韩滉为晋州刺史,让刘晏主管全国的收入开支,他就成了大权在握的“财政总长”。
刘晏理财有智慧才能、变通调济有无,调控精巧微妙。
他曾历任朝廷税赋转运使,盐铁租庸使,是当时管经济的一把好手。
他的财税做法是,上不妨碍国家财政收支,下不压榨百姓太重。
他说:
“国家理财得以养百姓为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盼头,他们才敢生儿育女。
人口是财税来源,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的赋税自然增多。
赋税负担过重,生活压力太大,老百姓不敢生小孩了。人口越来越少,人都没了,谁创造财富?
没了人口,官府跟谁要赋税去?”
刘晏命令在全国各道官署,设置知院官。
知院官工作量很大。每月每旬,刘晏必令各地详细报告各地下雨下雪情况。
各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要如实报告,发生旱灾涝灾、粮食歉收更要如实报告。
丰年时,朝廷高价买入地租赋税之外的粮食。
灾荒年月,除了免费发放救灾粮,国库还低价放粮,让老百姓买得起粮食救命。
刘晏有时用国库存粮,换购其他物资供给官府使用。
地方上遇到大灾之年,不用州县官府向朝廷申请,刘晏早就了解各地情况,他向皇帝奏请批准,对灾区免除租赋,开展救灾赈灾,发放救济粮。
这样调济得法,战乱中人口还有缓慢增长,老百姓没有呼天抢地哭喊日子过不下去的。
刘晏又尝试平盐法,撤除地区阶限,裁撤光拿工资不干事的盐官。
只在产盐区没置官吏收盐,让商人往各地调运。
个别地方,地处偏僻,运输困难,由官府负责运盐。
有的地方食盐短缺,盐商卖高价,也由官府调运平抑盐价。
官府贩盐挣了钱,老百姓不缺盐吃。
自安史之乱起,朝廷连年用兵征战,军粮给养花费甚多,老百姓不堪重负。
幸亏朝廷重用了刘晏,得以微妙调济、以盈补虚。
刘晏每年经手的钱财,不计其数,他廉洁节俭,毫厘不贪。
他家里不花闲钱养奴仆婢女,守住清贫过日子。
他工作勤恳,大事小情,立即解决,绝不拖延。
后世人们推崇他是理财能臣高人。
如果说战乱的唐朝廷是一个衣服破烂的巨人,刘晏就是手法高明的缝补匠。
他缝缝补补,朝廷的日子总能过得下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刘晏在管钱财的位置上任职太久,他在各种利益纷争的风头浪尖上,得罪不少人,挡了许多人贪腐财路。
他的位置让人眼红,他大公无私,引起了想贪腐的人仇恨他。
管理钱财的重要官员,多是他教出来的弟子,别人安插不上。这也免不得连累刘晏受到嫉妒怨恨,诬蔑诽谤。
这时崔佑甫推荐杨炎为 宰相。
杨炎本来和刘晏关系不好,元载被处死后,杨炎受到牵连被贬官。
杨炎受到元载牵连,就是刘晏在审案组给他定的罪。
杨炎当上了宰相,心里不忘怀恨,天天想报复刘晏。
他见刘晏善于理财受到李适信任,于是请求实行财政改革,出台两大计划,报请德宗李适试行。
第一措施是请求把天下钱财,全部贮存在国库。
肃宗李亨时期,第五锜担任度支使,因为长安将领,领取钱财随意无度,第五锜供应不上。
第五锜奏请肃宗李亨把天下税赋租庸钱粮丝绸,统一存储国库,免得自己没得开支。
那时皇帝没有精力过问钱财收支,当然要委托宫廷宦官理财。
但是宦官都不清廉,都当了国库蛀虫,他们监守自盗,中饱私囊。户部没法详细查他们。
这次杨炎请求,不再在外库存钱存粮存物,避免中央地方两本收支账,两套仓库,地方私设钱财库府支用无度。
第二措施是实行两税法。唐初是分为租庸调三项。按地收租,按人收庸,按户收调。
两税法收商税是三十税一。国民照章纳税,一年分两次收。夏天收一次,秋天收一次。
租庸调合并,按田亩收税。
第一措施,发号施令就能推行。大历十四年冬季,地方外库资产移交国库。
第二措施比较费事,核查各家各户田亩数,不得虚报多报农民田亩。地方官多报田亩,多收一钱,便是违法犯罪。
民间百姓都情愿实行,杨炎的财税改革成功实施。
为了进一步削弱刘晏管理财政的权力,杨炎对李适说:
“尚书省是国政根本,职能应该更专业,不能兼职太多。”
于是把刘晏兼任度支使等职权,全部撤销。
杨炎步步进逼得手,干脆向刘晏本人发起攻击。
德宗李适做太子时,代宗李豫曾宠爱独孤妃,独狐妃生了个儿子叫李回,曾封为韩王。
宦官刘清潭等人,秘密向代宗李豫请求,请求立独孤妃道为皇后。
刘清潭多次对代宗李豫说李回是天选之人,应该立李回为太子,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动摇李适太子地位。
事情还没做成,独孤妃就已生病死去。这另立太子的事因此搁置,太子李适受了一场虚惊。
杨炎实行财税改革让刘晏失宠后,入内宫见德宗李适,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
“陛下您幸亏有祖宗英灵及天神保护,才没有被奸贼排挤祸害。
当时宫内宦官早有奸谋,要废去您的太子地位。
刘晏那时候是这事的主谋主使。
如今陛下已经当上皇帝,刘晏这个奸贼还没有受到惩罚。
他刘晏至今还傲骄自大、趾高气扬地进出朝堂。
我不指出他这个当时密谋废黜您太子地位的幕后元凶不行,如今我请求严厉惩办他。”
太子地位受到威胁这事,本来李适已经忘怀。
突然被杨炎又提起来,李适不禁愤怒满胸,要传诏立即逮捕刘晏入狱。
宰相崔佑甫在一旁劝解:
“这事来龙去脉模糊不清,不应轻易相信,且朝廷已实行大赦,不应追究过往。”
朱泚也上奏表化解此事。
德宗李适始终怀恨刘晏,把刘晏贬为忠州刺史。
杨炎还不肯罢休,定要置刘晏于死地,他才心里痛快。
杨炎提升他的同党庚准为荆南节度使,嘱咐他想办法除掉刘晏。
庾准就给李适写奏章说:
“刘晏被贬官后内心不服,对皇帝心怀怨恨。
官员对皇上的处置心怀怨恨,按刑律应该处死。”
庚准还伪造了刘晏写给朱泚流露对皇帝怀有怨恨的书信,作为证据。把这封信连同奏章一起,派人送给德宗李适看。
杨炎这时又催促德宗李适从速处死刘晏。
这时崔佑甫已经病死,没有人营救刘晏。
德宗李适不查真假,派宫中使者,骑马到忠州,向刘晏也传达圣旨,令刘晏上吊把自己勒死。
刘晏被赐死后,刘晏的妻子儿女都发配岭南,包括他的亲戚,受到牵连的达几十人。
官员和百姓都为刘晏喊冤。
刘晏死了,只有杨炎心满意足。
他在家中哼着小曲,在饭桌上摆上几碟菜,自鸣得意地喝着小酒。